第464章

  “不用管他,新皇到来,会自动传送回城。”
  “那好,我们走。”
  王莽:“别留我一个人啊!”
  ...
  转眼数天后。
  一声龙吟响彻在了众人耳中。
  时隔九天,五虎将前脚消失,新皇后脚到来。
  两支出城队,所有人全部传送回城。
  刘秀立马看向了出现在身边的王莽,却是发现他完好无损,一点事都没有的样子。
  “你独自一人待了那么多天,怎么一点事都没有。”
  王莽翻了个白眼:“羡慕不,死了满血复活。”
  刘秀一笑:“哈哈哈..原来是这样。那你霉运到期没。”
  王莽:“到期啦,给你。”
  说着,王莽将言出法随塞给了刘秀。
  刘秀无奈,接过放入了储物戒。
  刘恒等人这时,也都走了过来。
  出城队除了风餐露宿有些狼狈,其他倒也没什么。
  同时,铁穆耳和海山二人已经来到了新皇近前。
  就见天空上写:
  元朝第四任皇帝:元仁宗孛儿只斤·爱育黎拔力八达(公元1285年——1320年)
  (名字太长,翻译过来,可以理解为:寿山)
  海山:“小老弟,你终于来了。”
  寿山:“阿哈!是你吗。”
  “入乡随俗,以后叫哥就行,是我。”
  一刻钟后。
  ‘咸阳宫’内。
  众人与始皇等人大致讲述了下海山的事情。
  听罢之后,秦始皇神情淡然的点了点头。
  “还行。”
  成吉思汗:“哈哈哈..始皇,你慌吗。”
  秦始皇同样一笑:“你看朕慌吗。”
  秦始皇看了一眼王莽,关于这个赌约,王莽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,也没有任何表示。
  但没有任何表示,恰恰就是一种暗示。
  简要哥:
  孛儿只斤·爱育黎拔力八达,海山的弟弟。
  前文已经讲过,两兄弟感情很好,哥哥死了皇位给弟弟。
  所以海山驾崩后,虽然有儿子,但寿山还是顺利登基了皇位。
  登基之后,寿山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
  海山的政策看上去还可以,但其实是存在诸多问题的,且也没有取得太多实际效果。元朝并未进一步强盛。
  因此,寿山登基后的第一件事,便是取消尚书省、罢建元中都,以及停用大银钞。
  也就是相当于,海山做的事,寿山全给否决停住了。
  海山听罢,当场无语。
  “有必要这样吗,没取得效果,那是因为我在位时间太短,再等几年,肯定会好起来的。”
  寿山摇头:“老哥,我们既然入主中原,那就应该大力启用汉人,重视汉文化。劳民伤财的事,还是尽量不要做。”
  海山:“行吧,你接着说。反正你才是当今的皇帝。”
  公元1314年。
  寿山正式恢复科举考试,乡试、会试、殿试,层层筛选,开始选拔汉人入朝为官。
  蒙古灭金、宋之后,科举制度便被废除。如今再次启用,距离宋亡已经三十多年,距离金亡更是长达八十余年。
  科举制的重新启用,使得汉族土人有了晋升之道。从而也使得民族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。
  ...
  第376章 毁约
  同年,寿山下令在江浙、江西、河南等地进行田产登记,清查田亩,好增加税收。
  结果,被派去的人被当地土豪受贿,富人的田产隐瞒不报,穷人的田产无故增加。导致广大底层农民苦不堪言。从而爆发了一场农民起义。
  起义经过两个月很快便被镇压,爱八达迫于压力,只好减免赋税。
  寿山是个儒学、汉学爱好者。
  推行“以儒治国”政策,同时将多本汉书翻译蒙古文,下令让蒙古人、色目人学习阅读。
  其中就包括描写李世民的《贞观政要》和李世民亲笔原创的《帝范》。
  听到这里,李世民满意一笑:“不得不承认,你小子很有眼光。”
  寿山:“你就是唐太宗吗。”
  李世民:“没错。”
  “久仰大名,今日一见,三生有幸啊。”
  “哈哈哈,低调低调。”
  说到寿山晚期。
  立储之事一直都是寿山最头疼的事情。
  因为当初自已和哥哥相约为定:兄弟相袭,叔侄相继。
  意思就是,大元从今以后的皇位,都不传儿子。要么传兄弟,要么传叔侄。
  按照约定,皇位应该传给海山的儿子,也就是寿山的侄子:和世瓎。
  和世瓎满心欢喜的等待圣旨到来,结果等来的封号不是储君,而是封为周王。
  因为寿山想传儿子,这从寿山刚即位时做的一件事,就能看得出来。
  寿山即位,便杀了哥哥海山时期的三位重要旧臣。
  其实这个时候,寿山就已经有了撕毁约定的想法。
  随后,和世瓎在前往封地的路上,手底下原来海山的旧臣,纷纷抗议怂恿和世瓎起兵谋反。
  谋反确实是谋反了,但爱八达都还没出兵镇压呢,和世瓎内部却是起了内讧,导致和世瓎灰溜溜逃亡到了察合台汗国(四大汗国之一)。
  听到这里,海山终是忍不住了,握紧了拳头。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