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免费小说>书库>历史军事>重生09:合成系男神> 重生09:合成系男神 第691节

重生09:合成系男神 第691节

  几次之后,他只能放弃了“解析”的打算,沉吟片刻,打开了邮件。
  里面有一份早已经编辑好了的内容。
  是关于“重返月球”计划,月球探测器项目的一份申请。
  虽然今天的新闻让他有些感慨自己的老去,但不得不说,应该也会增加这个“项目”被推进的几率。
  那些政k,会很在意美国是否依旧领先这件事情。
  哪怕是表面上的。
  所以,可能会想要赶紧做出一点成果来,来对冲那边的“突破”,带来的影响。
  他为此已经准备了十几年……如果被通过,动作应该会很快……
  汉森重新编辑了一番内容,强忍着厌恶,违背了自己的观念,将对“中国技术突破”的担忧和威胁性,加了进去。
  然后点击了发送。
  他真的老了,时间不多了。
  ……
  八月二十二日,“二饼改”发射两天后。
  外界的消息还在满天飞。
  普通人震惊于技术突破。
  多国航天局,也都主动或被动,对这场技术突破进行了表态。
  虽然大多都是祝贺一类的,但明显可以感觉到,这些部门都感受到了压力。
  暗流涌动之中,西昌基地。
  周瑞却在和孙局长辞行。
  “回收部件只拉回来一个,剩下的二子级和捕获器都还在路上,我会留下车乾几个,在这里进行后续的工作。”
  孙局长抹了抹茶缸,虽然知道不太可能,还是劝了一句:“周总不多待几天么?要是基地里带的闷,可以周边转转啊。”
  周瑞摆了摆手:“不了,这次出来如果算上京北,都快两个月了……”
  手机微震,周瑞掏出来看了一眼,是关歌关于这几天舆情的反馈。
  因为也和航天局有关,周瑞当场转发给了孙局长,两人就这么一起看报告。
  关歌这些年来,舆情反馈,是越来越专业了。
  首先就是海外地区,“开明智能”的声望再次暴涨,有着从“全球知名科技企业”,向“全球最强科技企业”变化的感觉。
  至少口碑上是这样。
  现在“太一天工”还初露犄角,大部分声望还是落在了“开明智能”身上,反正外界将其认为是同一个集团。
  都是周教主手下的公司。
  当然,“卫星回收”技术自有其敏感性和威慑性,不少网友都在讨论会不会有一天,自己国家的卫星被弄下来。
  前两日对外公布的时候,周瑞和孙局长对此也进行了讨论,不过终究,这门技术是“太一天工”独有的,那是民营企业!
  东西掏出来,既看着吓人,又有面子,还不至于一次把人戳的太痛。
  亮出来甩一甩,威慑力刚刚好。
  外网现在普通人层面,还是在讨论这门技术有多科幻,节目里曝露的内容并不多,只有一个打捞画面,大部分人还没明白原理。
  至于专业人员能看出来多少,周瑞不是很在乎。
  “捕获器”的核心,还是“机械智能”,而不在结构秘密。
  当然,不可避免的,“卫星回收”技术,会被人忌惮在心里,但似乎又找不到好的发泄口。
  你说它威胁他国吧……
  我们是私营企业。
  你说它居心不良吧……
  我们是私营企业。
  你说它……
  好吧,暂时不说了。
  而国内的舆情部分,怎么说呢……这个夏天,航天比1945年的东京还热。
  微博话题度就不说了,刚子和玉兔的故事还在播连续剧,“火箭回收”、“卫星回收”又爆了出来。
  航天大国的头衔,算是越擦越亮,深入人心。
  孙局长看着报告里的统计,笑的甜过初恋。
  可算是体会了一把,之前航空领域的那种感觉了。
  什么叫“技术井喷”啊?
  周瑞就是行走的井!
  走到哪,喷到哪!
  孙局长放下老花镜,笑容和善中带着欣慰。
  越看周瑞越中意。
  要不是自己儿子年纪大了,都想把他们凑一对……兄弟。
  第774章 浪潮与金子
  孙局长看了看周瑞已经放在脚边的行李箱,突然感慨道:
  “周总,你知道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,最近航天局的收获这么多,其中最大的是哪个。”
  周瑞放下手机,笑着说道:“应该是火箭回收吧,有了这门技术,以后中国航天在‘商发’领域,应该就有了无与伦比的优势。”
  孙局长却摇了摇头:“不是,是来自社会的‘关注度’。”
  周瑞有些意外:“您还会在意这个?”
  孙局长向后一靠,看着这处临时办公室的天花板,给周瑞讲了一个故事。
  “也没有太久,大概00年前后吧,那时国家经济发展迅速,财政上也越来越富有余力,当时我们航天局却遭遇了危机,因为从下到上,都不太理解航天事业的意义……”
  作为一个极特殊的领域,航天比航空,还要远离人民群众。
  虽然火箭、卫星、导弹等技术,守护着、服务着无数国人,却经常不被理解。
  孙局长依稀记得,当时有资历很老的学者专家,指着航天局的鼻子说:
  “不要拿我交的s,去造火箭,哪怕只有一块钱!”
  这类的想法,当时大行其道,拥趸无数,甚至影响到了组织上的判断。
  当然,之后还有同款:不要拿我交的s,去造航母,去造跨海大桥,去造高铁等。
  那是一个,一本《读z》阅天下的年代。
  外国人搞航天,是人类文明的未来之光。
  中国人搞航天,是在劳民伤财,好大喜功,华而不实。
  当时孙局长气的,三天三夜睡不着。
  明明国家实力强了,工业基础好了,以前拼了老命都要发展的航天技术,现在却反而越来越被嫌弃。
  嫌弃难,嫌弃贵,嫌弃没有实际意义,不如去建希望小学,不如去帮助老百姓。
  孙局长沉声道:“我当然知道,有很多山区孩子没学上,航天局自己也有教育扶持援助……但,是能这么算的么?”
  之后他的老领导,也就是当时的局长,没有去辩驳,或者和那些学者专家打擂台。
  而是决定,积极的展开科教宣传。
  当时,那位戈壁滩走出来的老航天人说道: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,误解是因为他们看见不见,摸不着,我们不该生气,这是我们工作做的不到位,没有让更多的人看到“航天”的魅力和重要性。
  “从那以后,局里越来越注重科普、宣传,但我心里一直有一根刺,那根刺就是:我自己心里,没有彻底的驳斥的赢那句:‘不要用我交的税,去造火箭’……直到今年五月份的时候,听到您在京北宣布成立太一天工时说的话。”
  周瑞轻声道:“哪一句?”
  “您举了封狼居胥,郑和下西洋,两弹一星的例子,然后告诉那些记者,新时代里,太空领域就是狼居胥山,是西洋,是原子弹,是每个普通人,子子孙孙的华夏后代,都会从中受益的事业。”
  “航天不是唯一的事业,但却是重要的事业,这点毫无疑问,我们有能力不去做……先辈和后代,都会怪我们的!”
  孙局长笑的很畅快:“那天我就在您旁边,心里十几年的刺,终于是被拔出来了……”
  航天热终究会退潮。
  但终究会留下金子,在沙滩上闪亮。
  让子孙后代,能够拾起来,装进文明自信心的口袋里。
  去更大胆的前进。
  ……
  离开办公室前,周瑞和孙局长,商定了不少东西。
  为未来“太一天工”,乃至航天局的短期工作,定下了一个方针。
  首先就是关于火箭回收技术。
  这项技术按照约定,是“太一天工”和“国家航天局”共同所有,有了这个利器,商发领域的优势会非常明显。
  但“太一天工”,或者说周瑞本人,对帮别人发卫星,并不是很感兴趣。
  而老大哥国家航天局,则担忧小兄弟没进项,饿死了。
  虽说周总有钱,但光亏损,也不好看,以后其他民营企业,哪个还敢进入这行?
  于是两方约定,商发报价之内,会有一部分费用属于“火箭回收”的技术成本,这部分钱,购买发射服务的公司支付,之后“太一天工”和“航天局”再对半分。
  举个例子,原本商发报价,比如两亿人民币,有了火箭回收技术后,可以只报1.6亿,这还不是底价,只要保证有市场优势就行,又不是挥泪大甩卖。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